查看: 1433|回复: 0

紫气东来 中国力挺欧洲复苏之旅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11-1-14 23:24: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波华资讯微信公众号
一系列持续来自东方的紫气,正令深陷主权债务危机泥潭的欧洲,倍感欣慰。间隔不到90天,前后三位中国国家领导人相继到访欧洲九国。

  中国副总理李克强于2011年1月4日至12日对西班牙、德国、英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是新年伊始中国领导人的一次重大出访活动。

  此前,在去年10月,中国总理温家宝曾出访希腊、比利时、意大利和土耳其4个欧洲国家,并出席了亚欧会议及中欧峰会。去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访法国和葡萄牙,都吸引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魏建国对《中国联合商报》表示,中国领导人相继访问欧洲,密度之大,规格之高,都是十分值得关注的,这显示出中国对中欧关系的高度重视。不仅如此,近期以来,在欧元区成员国主权债务危机不断的情况下,中国领导人多次在不同场合表态,将继续支持欧元,并将以购买欧洲相关国家的债券,增加对欧洲国家的投资等实际行动,推动中欧关系的发展。

  力挺欧洲 中国信心胜黄金

  欧盟历来在中国外交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尽管近年来唱衰欧盟的声音不绝于耳,但中国政府始终将同舟共济、携手共进作为中欧关系的主线,坚定支持欧洲应对主权债务危机。

  魏建国表示,中国方面对欧洲的这些善意政策,对当前处于政治与经济转型困难时期的欧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美国不断唱衰并打击欧元的当前,中国对中欧关系的重视从实质上支持了欧元区的经济发展与金融整合努力。

  “在中欧关系上,中国当前体现了高度的善意与豁达的胸襟。”魏建国说,我们期待,欧盟相关国家同样能以更高远的视角来看待今天和未来的中欧关系。

  事实上,早在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农历新年的第二天访问欧洲,带去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的“信心”,传递化“危”为“机”的东方智慧。2010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之际,中方又在第一时间表态支持欧盟应对之策,明确宣布不减持欧元债券,支持欧元稳定。“欧洲市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中国外汇储备的主要投资市场之一”。温家宝的这一表态,受到欧洲的普遍欢迎。更有媒体调侃道,中国一句话让欧元阻止跌势。

  两年来,中欧高层交往的热度和密度前所未有。从欧盟总部布鲁塞尔到中国首都北京,从二十国集团峰会到联合国大会,从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年会到亚欧首脑会议,都能见到中欧领导人一起忙碌的身影。他们沉着、冷静、积极、乐观,就如何应对危机、发展关系共商大计,共谋良策。

  综观当前中欧关系,对话、协调、合作成为最显著特征。魏建国表示,双方在应对危机过程中开创了中欧关系史上的众多“首次”,有力推动了中欧合作的全面发展。中国对欧盟投资首次覆盖全部27个成员国,设立直接投资企业近1400家,雇佣欧盟当地雇员1.5万人;中国首次成为欧盟第二大出口市场;2010年双边贸易额全年有望创出新高;中国首次同欧洲国家签署35亿元人民币的本币互换协议,开创中欧金融合作新模式;中欧首轮高级别战略对话成功举行;中欧护航舰队首次在亚丁湾海域共同打击海盗;欧盟首次破例参加欧洲地区以外的世博会——上海世博会;中欧成功举办首届文化高峰论坛及首次中欧青年交流年活动。

  魏建国认为,中欧合作不仅促进了中欧各自的发展,也为世界经济恢复增长、全球治理结构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二十国集团这一全球重要经济治理平台上,中欧双方加强协调与对话,推进国际机构、金融部门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代表权有了提高。在此过程中,中欧的共同利益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双方关系的重要性不是降低了而是增强了,互利合作的基础不是削弱了而是更加稳固了。

  中欧经贸合作前景广阔

  经贸合作一直是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为中欧双方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过去几年,欧盟一直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中国也成为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市场。

  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去年前9个月,欧盟对中国出口额达823亿欧元,同比增加39%,增速在欧盟主要贸易伙伴中仅次于巴西;欧盟从中国进口额达2045亿欧元,同比增长30%。

  据中方统计数据,去年前11个月,中欧双边贸易额达4339亿美元,同比增长33%,比金融危机前的2008年同期高出10%,其中欧盟对华出口增长尤为迅猛。中国继续保持欧洲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和第二大出口市场的地位。

  除双边贸易迅速回升外,中欧之间的投资也稳步推进,而且投资领域不断拓宽。据中方统计数据,去年前10个月,欧盟对华投资额达51亿美元,欧洲企业在华投资领域也大大拓宽,从传统的制造业开始向服务业、企业并购和风险投资等领域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开始积极赴欧投资。据统计,2010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同比增长5倍多。目前已有不少中国企业到欧洲开展大型项目投资,如中国远洋(9.87,-0.01,-0.10%)运输(集团)总公司投资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中国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收购瑞典沃尔沃轿车公司等。

  魏建国认为,中欧经贸合作能够取得如此快速发展和丰硕的成果,主要得益于双方经济结构互补、合作互利双赢等基础性条件,更重要的是中欧双方始终保持密切沟通,积极加强政策协调,继续坚持市场开放。

  安邦咨询首席研究员陈功向《中国联合商报》表示,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而欧洲努力摆脱经济危机之际,大力拓展中欧经贸合作正当其时。

  陈功认为,中国正处在关键性的经济发展转型期,经历由低端产业向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产业转化的新时期,而欧洲在高新技术领域、制造业、医药和化工等领域都有着极大优势。在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中国企业可充分利用欧洲的技术优势,大力发展与欧洲的合作。目前,不少中国企业已把研发中心设到欧洲。与此同时,遭受经济危机重创的欧洲经济形势低迷,正努力寻找摆脱危机的出路,中国可为欧洲提供巨大市场,帮助欧洲摆脱经济发展困境,创造就业机会。

  值得期待的是,无论是中国的“十二五”规划还是欧盟的“欧洲2020战略”,都强调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增长。这些将为中欧长期合作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欧洲不领情?

  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带动欧盟对华出口逆势上升,成为推动欧盟经济复苏的积极力量。展望未来,中欧经济的互补性非常明显,双方在创新科技、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合作潜力巨大。但遗憾的是,这一深入合作一直没能展开,其主要障碍来自欧盟。一是因为欧盟今天仍然对华实施高技术产品出口限制;二是因为欧盟至今还没有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可以说,中欧作为国际社会的两支重要力量,在推动国际经济和金融体系改革,改善全球经济治理,确保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持久繁荣方面,有着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在推动世界多极化方面,也有着诸多共同语言。

  遗憾的是,这种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到今天仍未能推动一种中欧合力的形成,其主要原因在于欧盟仍未能以一种更为开阔、更为远大的视角来看待中欧关系。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欧盟方面出现了很多要求进一步推动中欧关系发展的声音。比如有媒体报道,欧盟将有可能在今年取消对华军事禁运,欧盟将有可能放宽对中国的技术出口限制等等。虽然这些限制和制裁措施,实际上已经并不能对中国造成什么伤害,但起码这是欧盟对华关系友善姿态的一种体现。

  然而,随着贸易往来的增加,中欧经贸关系发展也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挑战,如贸易摩擦问题。2010年,欧盟对多种中国产品发起了反倾销调查或征收高额反倾销关税,招致中国企业的强烈不满。

  陈功认为,对于贸易摩擦问题,中欧双方都要客观认识,摩擦增多主要还是贸易往来大幅提升造成的。他说,要解决贸易摩擦问题,双方可通过谈判、磋商、仲裁以及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等多种方式来解决,最不应该出现的就是贸易战。

  此外,中国对欧贸易顺差也是双方存在分歧的领域。中国总理温家宝去年10月6日出席第六届中欧工商峰会时表示,贸易不平衡是全球化条件下的结构性问题,不要把它政治化。中国的目标是追求平衡、可持续的贸易,绝不追求顺差。温家宝说,发展中欧经贸关系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魏建国认为,中国即将推出的“十二五”规划将为拓展中欧经贸合作提供良好机遇。如果中欧双方能够进一步增进战略互信,加强政策协调,保持市场开放,中欧经贸合作将不断走向深入。

  他表示,尽管中欧之间相互认知与信任还不平衡,欧洲甚至存在一些猜疑、指责的“杂音”,双方在一些问题上仍有摩擦。但是,无论是相互信任的加深,还是摩擦的减少,都只有通过合作才能达到。中欧关系发展的历程表明,合作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也是中欧关系继续深化的基础。

  中国古语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只有良好的互动,才会形成高度的互信。恰如李克强副总理在中德工商界晚宴上演讲时引用德国文学家歌德的话说:“万物相形以生,众生互惠而成。”以此鼓励双方取长补短,精诚合作,分享互利共赢的成果。(CUBN记者 孙先锋 北京报道)  

来源:中国联合商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办公地址|手机版|首页广告|关注微信|加入我们|合作伙伴|联系方式|民藏人|波兰华人资讯网

GMT+8, 2024-11-26 22: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特别声明:本站提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仅代表网友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论坛立场,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文章作者和出处! 网站地图:SITEMAP.XML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