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正在德国进行正式访问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柏林出席中德工商界晚宴并发表演讲。 新华社记者丁林摄
英国《每日电讯报》1月4日文章 题:一股暖风正由中国吹来(作者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
对欧洲而言,今年可谓是一场严冬,无论是从数十年来最严重的一场大雪导致交通瘫痪,日常生活受到干扰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困扰许多国家的债务问题造战的结果而言。正如一句中国俗语说的那样,现在该是“各人自扫门前雪”的时候了。
但是在全球化和相互依存的时代,欧洲经济的健康状况不仅仅是欧洲人的问题。外部也理应给予支持。在最近于北京举行的“第三次中欧经贸高层对话”上,中国明确表示:我们支持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稳定金融的一揽子计划,并将以实际行动帮助欧盟成员国解决它们的主权债务问题。我注意到,这一信息上了欧洲几家报纸的头版头条——看来,寒冷的欧洲正在感受自中国吹来的微风带来的阵阵暖意。
中国这样做正是中国成语“雪中送炭”的具体体现。这再度显示,我的国家的发展给全球其他地方带来了机遇。仅靠中国或许无法解决欧洲的问题,但当欧洲需要时,中国愿意作为真正的朋友和伙伴伸出援手。我们知道中国和欧盟闾有着非常多的共同利益,我们只能通过合作和伙伴关系才能获得发展,取得双赢的结果。
中国与英国的伙伴关系是中国与欧盟
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英合作是中国与欧盟合作的典范。我们彼此可提供的东西很多,而通过利用我们间互补的力量可实现的东西远要比这多得多。我们应该尽一切努力,做大我们之间合作这块“大饼”。
中国现在是英国在亚洲最大的出口市场。去年前三季度,英国对中国的货物出口额就超过了50亿英镑(1英镑约合10.29元人民币——本网注),同比增加43%。英国也是中国企业重要的投资目的地,从投资者的数量上看,中国在伦敦位居第二。英国政府正努力扩大出口,吸引更多的内向投资,而中国正努力拉动内需,鼓励企业“走向全球”。
中英之间有许多潜在的合作领域。中国正致力于一个大型喷气式客机项目,而英国是民用航空业的领跑者,并以拥有先进的发动机技术而自豪。中国高铁里程数位居世界前列,而英国正计划修建一条连接南北的高速铁路。
英国在低碳经济方面一路领先,拥有成熟的技术与丰富的经验,而中国是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市场。我们应该逐步增加在这一领域的联合研发与商业合作。通过成功参加上海世博会,英国强化了作为创新和设计中心的声望。我们应该找到途径,在“英国设计”与 “中国制造”间形成协同作用,这样对双方都会带来巨大收益。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下周的英国之行将是一次重要的访问。它将为两国展开进一步合作带来很大机遇。
2011年12月20日,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再次遭遇强降雪。 新华社\法新社
《每日电讯报》:英国设计中国制造
英国《每日电讯报》1月5日文章 题:英国设计,中国制造——理应如此(作者达米安·里斯) 准确地说,英国与中国的经济关系是“英国设计,中国制造”,或者至少理应如此。 中国驻英国大使为《每日电讯报》撰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文章。我们深感振奋地发现他在文中使用了这种说法。然而,“英国设计,中国制造”反映的密切经济关系仍然是个愿望,而不是现实。说到与中国的经济关系,我们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但是,鉴于英国企业的财务伏况良好,无论迄今为止的速度多么缓慢,我们都有理由乐观地认为,我们不会坐失良机。 我们还远未实现大使在他的文章中谈到的“协同合作”。按照他的说法,英国的设计和技术知识将与中国的制造能力紧密结合在‘起。这可能会是一种极富成效的伙伴关系,但在挑选关系最密切的合作伙伴时,北京不会浪费时间。 作为世界贸易中心之一,英国具有诸多优势,包括讲英语但又不是美国人——出口商经常在私下里跟我谈到这一点,但又很少公开承认。但是,如果我们确实想改变英国经济以金融服务业为中心的局面,就必须切实着手利用英国相对较好的外交关系。 英国与中国等国牢固而深入的关系可以促进我们其他高价值部门(比如技术、工程和制药)的发展,从而推动这一进程。但是,当前从东方吹来的“暖风”不会一宜吹下去。 之所以有这股暖风吹来,是因为戴维·卡梅伦决定把贸易作为英国外交政策的核心,还有数百家大大小小的企业为此付出了艰苦努力。 如果想把当前的暖风变成强劲的贸易风,就必须使此次访问成为英国经济复苏和脱胎换骨的重要时刻。但是,如果英国听任自己的重要性逐渐减退,那么英国的复苏将丧失关键动力。
作为欧洲和美洲大陆间重要航空中转站的伦敦希思罗机场滞留旅客近万名。 新华社\法新社
法美舆论:中国援助 “附带条件”
法国《论坛报》1月5日文章 题:中国看中了顺从的欧洲
中国与欧洲的关系近来势头非常好,这一点至少可以从最近几个月来双方领导人的密集互访中得到印证。 中国拥有庞大的外汇储备,因此它有能力实行国际投资政策:中国不仅能购买欧洲的债务(债务已经成了欧元区最为薄弱的环节),还能购买欧洲国家的产品并在欧洲进行直接投资。欧洲已不仅仅是中国第二大商品出口目的地,而且拥有许多令中国感兴趣的技术。 然而,这种政策正在引发某些人的担忧。欧盟委员会负责工业事务的委员安东尼奥·塔亚尼表示,“中国企业已经有能力购买越来越多的欧洲企业,而这些企业很可能掌握着关键领域里的核心技术”。在塔亚尼看来,这种投资方式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一种政治策略。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网站1月5日文章 题:中国在欧洲出手阔绰为了换取什么 中国在脆弱的欧盟处于危急关头之时主动提供政治支持、资金和投资。然而,中国的援助似乎附带了条件。 中国提出以自己的金融实力援救正在困境中挣扎的欧洲,以换取欧洲提供技术、开放边界。 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高级研究员何塞·伊格纳西奥·托雷夫兰卡说:“从金融角度来看,中国已成为全世界的消防员。中国在世界各地都以同样的方式行事,对中国而言,欧洲的高技术正如非洲的农矿产品。欧洲别无他择,只能接受中国的援助。” 中国的善意是与欧洲的政治妥协联系在一起的,尽管并非直接相连。 有人对中国最新的主动示好姿态表示警惕,许多欧洲国家仍不相信中国,距离取得一致意见还很遥远,特别是在西班牙和法国主张放宽对华武器禁运的问题上。华盛顿仍强烈反对放宽武器禁运,也对技术转让表示担忧。
来源: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