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793|回复: 1

肖邦为什么离开波兰远走法兰西?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10-3-31 12:04: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波华资讯微信公众号
2010年是肖邦诞辰200周年,波兰政府把今年定为“肖邦年”。虽然肖邦的官方纪念日定在今年的3月1日,但从去年年底开始,世界各地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纪念活动。据波兰纪念肖邦诞辰200周年委员会发布的消息,今年全球的肖邦纪念音乐会将多达2400场,这意味着人们每天平均举行60多场音乐会来纪念肖邦。可以说,2010年,全世界都在听肖邦。

肖邦是音乐的天才。他6岁学琴。8岁演出时,轰动华沙。从少年时代就开始有不少作品问世,15岁的时候发表的《回旋曲》是他作品的第一号,到19岁时他已经陆续完成和发表了五部作品,这样的成 绩在当时的乐坛令人瞩目。肖邦以莫扎特的《唐璜》改编的《变奏曲》被舒曼誉为“天才之作”,而这部作品也成为肖邦音乐会钢琴曲的代表作之一。 不满二十岁,肖邦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当时的欧洲报纸上有这样一句话:“上帝把莫扎特赐给了奥地利,却把肖邦赐给了波兰。”

肖邦是终生献身于钢琴的第一个作曲家,他的全部作品几乎都是钢琴曲,他被称为“钢琴诗人”。黑白键盘是他的笔,乐符是他的诗句,他的诗歌的翅膀带动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就像著名诗人 Cyprian Kamil Norwid所评价的那样:“(肖邦)生于华沙,灵魂属于波兰,才华属于世界。”

肖邦在他20岁时离开波兰,远赴法国巴黎,从此一去不复返,再也没有回到过祖国波兰。以至于到今天,仍然有很多法国人认为肖邦是法国人,他们现在还举办每年一度的肖邦音乐节。那么为什么肖邦要离开波兰远赴法国巴黎呢?由于那是发生在180年前的故事,历史的真相已经难以完全还原。博主通过查阅资料,认为应该从以下的线索里找答案。

首先看肖邦离开波兰时,波兰的大背景。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的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但波兰民族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民族。1772、1793、1795年,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个强国对弱小的波兰进行了三次瓜分。他们瓜分波兰的领土,奴役波兰的人民,还想扼杀波兰人民的民族意识,以使他们能长久地统治下去。波兰人民始终坚持着不屈不挠的爱国斗争。

1830 年,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它不仅打击了欧洲反动"神圣同盟"的封建统治,也对欧洲各国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这时,波兰的爱国力量又重新振奋起来,秘密的爱国组织也活跃起来。他们不顾反动当局的逮捕、镇压,酝酿着新的起义。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敦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的确,对于才华横溢,在音乐上已经可以看到光明前景的肖邦而言,他太需要一个安静的能够潜心创作的环境了,而波兰不能给他提供这样的环境条件,他考虑离开波兰是无可非议的。我国有位学者认为肖邦其实是想逃避波兰国内的战火而出国的,博主不敢苟同。理由有二。

其一,肖邦出身于一个革命的家庭。他的父亲就多次参加过反抗侵略的战争。

其二,从肖邦与朋友的书信往来中,可以看到肖邦的立场与态度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的形象,尽管他没有真正投入到反抗侵略的战争中去。

    那么,肖邦究竟是受到家人、老师、朋友的敦促还是自己有离开波兰的想法呢?博主认为应该两者都有,即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他要离开波兰的想法是在他举办了维也纳音乐会后慢慢萌发的。

    1829年,肖邦在维也纳举办了他的音乐会,以纤柔优美的演奏风格与突出的即兴演奏技巧,博得听众热烈的掌声,而肖邦以莫扎特的歌剧“唐璜” 为主题而创作的《变奏曲》,更被舒曼称为是“天才之作”,维也纳的观众被肖邦浓郁的波兰风格深深吸引,他的演出在维也纳乐坛大受欢迎。乐评人及听众还不断询问“为什么肖邦能在偏远的华沙学到这些?真是令人惊讶。”报纸上甚至还出现这样的评论“他的触键微妙到了极点,手法巧妙,层次的细腻反映出他感觉的敏锐,加上表情的明确,无疑是个天才的标记”。

  这次的维也纳之行不仅让肖邦开阔了视野,同时也让他看清了自己的实力,更重要的是,肖邦当时已经萌生了离开华沙的念头,他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这样写道:“我的念头越来越疯狂了,我恨自己,始终留在这儿,下不了决心离开,我老是有个预感,一朝离开华沙,就一辈子也不能回来了,我深深的相信,我要走的话,便是和我的祖国永远告别了,噢,死在出生以外的地方,真是多么伤心啊,在临终的床边,看不见亲人的脸,只有一个漠不关心的医生,一个出钱雇用的仆人,不是很悲哀吗?······好朋友,我常常想跑到你的身边,让我这悲痛的心得到一点儿安慰。”

  敏感的肖邦在这封信中已经预测到了他的未来,他从维也纳回到华沙后,更坚定了要离开的决心,华沙对他来说实在是太小了,他需要见识广大的世界,需要为他的艺术寻找另外一个天地,在当时的华沙就连一家像样的出版社都没有。

而法国当时正处于君主立宪的"七月王朝"时期,王朝代表的是金融资产阶级的利益,金钱统治着社会的一切。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巴黎,在文化艺术上有着悠久的传统,是全欧洲的文化艺术中心之一,而且法国对波兰是友好和同情的。

在《布老虎传记文库:肖邦篇》关于肖邦离开波兰的原因还有一段这样的故事。

    肖邦从柏林、维也纳等地演出回国以后,爱上了在华沙公立艺术学校就读的女高音歌手康斯坦西娅·格拉多斯卡。其实在1829年春天当肖邦第一次看到舞台上的高音歌手康斯坦西娅的时候,就悄悄喜欢上她了。可是肖邦性格内向,一直沒有表达自己的心意,而是将满腔热情投入到他的《F小调钢琴协奏曲》和《E小调钢琴协奏曲》中。《F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后来被称为“康斯坦西娅的音乐画像”,这就是音乐家书写浪漫情书的方式!

    肖邦的父亲不愿意看到他沉迷于浪漫的幻想,或者说不愿意歌手康斯坦西娅拖他儿子的后腿,强力劝说肖邦离开波兰,并为他在法国找到了朋友资助帮忙。肖邦无奈之下,在举办离开波兰的告别音乐会时恳求康斯坦西娅与他同台演出,那是一对20岁的恋人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同台表演。所以肖邦父亲的强力推动是促使他离开波兰的直接动因。

在肖邦即将告别华沙时,康斯坦西娅在他的纪念册上写下了两段诗句:

        转折的关头已经来临

        命运之路你必须前行

        但纵使你走遍天涯海角

        回波兰你也能找到爱与友情

        为保持你的桂冠长青

        你告别了朋友和家庭

        陌生人也许会对你更加尊敬

        但谁也比不上家乡人爱你的一片真心

肖邦很快在巴黎成名了。他通过自己的创作、演奏和钢琴教学,赢得了人们高度的尊重。在巴黎,"娱乐变成了放荡,这里金子、龌龊和血腥是混在一起的"。尽管肖邦对巴黎的上层社会有所反感,但他的活动大多局限于上层的沙龙。1836年底,肖邦认识了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约一年后,他们就同居了,一直到1847年才决裂分手。

在肖邦出国8年后,也就是在他与乔治·桑同居不久,偶尔又读到了康斯坦西娅写给他的两段诗,他在第二段的上面加上了一句:“你完全可以比得上。”

可惜肖邦再也没有回到过波兰,直到1849年在巴黎病逝。而他的祖国波兰是以他 无与伦比的艺术天分和强烈的爱国情操为荣的,把他誉为“波兰民族之魂”。

作者:风行天下
发表于 2010-9-8 20: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plc49com 长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办公地址|手机版|首页广告|关注微信|加入我们|合作伙伴|联系方式|民藏人|波兰华人资讯网

GMT+8, 2024-11-30 12: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特别声明:本站提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仅代表网友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论坛立场,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文章作者和出处! 网站地图:SITEMAP.XML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