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63|回复: 0

水 至 清 则 无 鱼——东欧华商二十年点滴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09-12-10 19:3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波华资讯微信公众号
俄罗斯“一只蚂蚁”市场一波未平,罗马尼亚尼罗市场一波又起,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东欧华人经营。

和在捷克生活并经营贸易近二十年的朋友聊起来,大家感慨不少,说起同胞的遭遇,也感到几分无奈。

水至清则无鱼——生存第一

朋友记起他刚到布拉格的时候,帮他办手续的翻译问,“你喜欢这儿么?”朋友说,“还行,这里市场不成形,有机会让我们这些不会做生意的人练手。”

说的形象点,东欧国家变革后的市场,和我们国家刚刚开始有人“下海”,刚开始有民营有外资的时期,有几分相似,经营的人没经验,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可市场像一只饿久了的狼,张开嘴有什么吃什么。

最初来的华人,大多是坐火车背货过来,不久后有人开始空运小量货物,基本上都还是倒爷式的经营。朋友还记得他从机场仓库提一、二个纸箱子货物,拉着坐公共汽车,到布拉格斯巴达市场卖货的情景,卖掉之后,再坐公共交通回到机场提一、二箱,再去,如此往返,资金就这样一点点积攒下来。那个时候的华人,虽然懂当地语言的很少,但是,凭着小道消息般口口相传,对捷克各地的周末地摊集市摸得一清二楚,在中间穿梭往来。

报关呢,在海关填个单子,海关给个通知,上面写着一个月之内到邮局交税,就可以把货物提出来了。

关税问题、“灰色清关”、漏税逃税,几乎从一开始就伴随着人们的经营。实际生活中,绝大多数人不是拿了书本上了课学过如何做外贸,学了当地法规才开车上路的,人们在全然不懂基本知识的情况下,互相效仿“学生意”,效仿的都是最直接的信息,比如,什么颜色、什么款式好卖,领子该做多高,袖子该做多长,找谁报关能搞定,谁那里有仓库,上哪儿去有卖货的市场,是一种最原始状态的信息积累,而对什么是关税、增值税、所得税,不仅不懂当地规定,甚至出国前也不曾弄清楚国内的概念,就这么懵懵懂懂来了干上了。当时,捷克的海关和市场管理也很松懈。说不清楚从谁开始,有的把发票低打货值,有的低打数量,有的偷逃品种。而所谓“灰色清关”本身就是一个“灰色”的词汇,正面说就是偷逃关税,找和海关官员有默契的中间人给一笔钱,把一切都搞定。

大家知道不知道这样做是违法的,不知道是不可能的,但是大家都在这样做。而对于合法纳税的概念,很多人的确稀里糊涂。另一方面说,正规化的成本高,大家都这样做,你自己偏偏正规化,税比别人交得多,每笔生意都要开发票,还要雇佣有足够知识的当地人来处理单据,一年下来生意没做多少,会计费比别人高出好几倍,无异于在竞争中找死。

当地人也不全守法,一位朋友记起一件趣事。当年给一个捷克公司做了2个集装箱的货物,捷克公司要求按照半价开发票,朋友答应了,结果出发票的时候,他把这件事忘得一干二净,捷克客户也没说什么。后来,海关来找朋友调查,他才发现那个捷克客户居然用复印的方式重做了他的发票,还仿冒签名,可是老外仿中国人的签名,幼稚得一塌糊涂。

有人分析,对于长期走“灰色清关”、经营少帐漏税的公司来说,首先,被查到的概率低,其次,万一被查到,损失虽大,不过比起长期这样做省下来的成本,还有可能代价较小,所以,这样的经营在这样的阶段的确有他的生命力。

与当地政府博弈

2000年的一天,十几位华商聚集在布拉格华联会,义愤填膺。当时,捷克海关突然下了一道命令,对于所有进口货物实行“估税制”。就是说,捷克海关凭进口商品在当地商店售价推算进口价格,据此计算关税,提供的发票不管用了,一时间,很多人的集装箱停在港口不知所措。估税的实行,主要在于不信任进口商的发票,保护关税税收,保护本国企业不受非正常低价格竞争的冲击。中国使馆商务处参与交涉后,捷克方面也考虑到其他影响,不久就取消了。

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当地政府其实在有意无意之间对不法现象有所放任,一方面,转型使这些国家政府自顾不暇,对很多情况始料不及,完全没有周到有效的对策;另一方面,有点类似“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摸着石头过河”、“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的逻辑,当然他们没有打出这样的旗号,而是不动生色地,把市场活力激发起来的同时,建立健全法制和管理。

于是华商们也得到了一段时期的机会,在不正规经营获取利润的同时,凭着所付出的辛苦、智慧,和风险,为当地市场最直接最快速地带来了急需的低端商品,填补了这部分市场空缺。同时,这部分低端价格商品,逃漏税后,市场价格很低,从某种意义上说,事实上等于让利给当地低收入消费者。但是,一旦当地市场走向成熟,政府方面就会展开整顿。而如何拨弄需求与法制中间的游标,我们所在的捷克,可以说相对渐进而斯文,华商们的经营也在顺势调整,有小幅震荡,无休克停盘,可以说现阶段比俄罗斯和罗马尼亚发展得更加成熟。

近年捷克管理华语导游的例子也是这种务实的思路,几年前,捷克曾经出台过一个政策,三年之内不检查华语导游的导游证,因为有证的没几个,他们如果严格管理不允许无证导游执业,那就没办法吸引华人旅游团了。于是,给了大家三年时间。

俄罗斯和罗马尼亚对批发市场的处理则比较粗犷,中间发生局部的别有用心营私舞弊,甚至用设局的手法,这和当地社会经济基础有很大关系,还有当地社会政府的理性程度管理水平。

聚集批发市场

这些年间,如同中国浙江的“义乌”、北京的“红桥”,东欧地区各国也建起很多大批发市场,像布达佩斯的“四虎市场”、布拉格的“越南村”,面对摊贩、零售商销售,像捷克的越南村,因为它聚人的缘故,捷克本地糖业烟酒批发公司“佩阿尔”PEAL也在这里开了一家分号。

这样的批发市场,是华人商户批发销售,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还有些规模大的公司,不约而同地租到关闭的工厂区,自然而然形成聚集的仓储批发区。

有些公司同时在仓储批发库区,和批发市场都有摊位,以面对不同的客户。

批发市场最初的规模,比地摊儿好不了多少(见前文莫斯科市关闭的捷克回想),而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伴随着查合法身份、查票据纳税、查假名牌、查卫生、查防火设施等等, 而几乎每次突击检查,官方皆有斩获。1999年开始以禽类加工厂大院改建的布拉格四区“越南村”,在2008年9月、11月连续发生火灾,而11月这次,是布拉格25年来除了工业宫大火之外最大的火灾,遭灾的十七、八家公司中,华人商号占去十四、五家。仓库的货物、帐本,甚至现金都被付之一炬。

同时,这些商品批发市场在改建、扩建、搬迁过程中,也有各种各样的阵痛,每一次变化,都难免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总有人得到机会,也总有人遭受损失。就像我们秀水街进大楼有抱怨,昆明罗狮湾迁址发生抗议。但是,随着当地发展,华人从地摊到商铺,也在艰辛中进步。近些年已经出现了波兰华沙中国商城、匈牙利布达佩斯亚洲中心那样规模宏大的批发商厦。
乱世求发展

有些华商则早早脱离批发市场的经营方式。
早年无序市场上的互相效仿,把“下海”的人们搞得疲惫不堪。当时有个安徽的服装厂眼光独到,发来二个集装箱的军绿棉服,被当地批发商一抢而光,每个集装箱都赚了5万到10万美元的利润,等紧急追发货物的时候发现,完了,谁家都有同样款式的军绿棉服了。混乱的市场上,到熟人那里买一件人家冒着“第一个吃螃蟹”的风险做的独家设计,寄回去就是自己的样品。有位朋友说,我那时候做什么,别人仿什么,做了十几个产品,别人就仿十几个产品,于是我发现这样下去恶性循环不行,必须开创自己独到资源。最后,他转行为一些特种行业做定制加工,而且,是需要专业许可审批的行业,这样就不是随便谁都能做的了。

同时,在经营过程中,注重使用当地人。他说,“他们的能量比我们大得多,我们要做的就是要被他们敬重,驾驭他们,发挥他们的威力。”当然, “外国人管理外国人”是个难题,我们都知道欧洲人比较自我,对工作负责任是有限度的,怎么能让他们对我们华人的公司有认同感,找到或者培养出对我们公司用心负责的当地职员,而不是带着典型的打工心态来工作,树立起公司作风,朋友说,这个发展过程,也是蛮痛苦的,这个说的是对人的管理。而脱离无序的低成本状态,走正规化,本身代价就很高,必须激发出正规化所产生的回报,才能发展,这的确不是谁都有能力做到的。

有个在匈牙利的朋友,兄弟俩,一个做小食品,一个做小百货,专门供应超级市场,特别是超级市场定牌生产,同样是全部依赖当地人职员开发业务,规模和利润也很稳定。

更多的华商还在依赖批发点和批发市场,做大宗商品,比如文化衫、羽绒服、棉服、鞋帽、箱包、百货。

2004年5月1日,10个东欧国家同时加入欧盟,2007年12月9个欧盟国家同时加入申根,华商们有的对市场扩大抱有极大希望,有的认为东欧市场可能因此更加规范,加大超市覆盖率,华商们普通批零渠道的市场份额将会缩小。

我们都知道,老欧盟国家的环境并不完全相同,像西班牙、意大利这种南欧国家,市场留给批发、集市的空间大,同时,这类国家,或许是经济结构或许是民族性的原因,“灰色”的成分也比传统意义的西北欧国家大的多。

到德国开设分销部的朋友说,实际情况既不乐观,也不悲观,再成熟的市场,也存在着相当稳定的小商店、摊位、周末集市的市场份额,关键还是实力、规模、胆略、运气,纳入当地的渠道占有一席之地,而越成熟的市场,缝隙越小,从无知漏税、故意逃税,提升到合法避税的境界,很重要。一位捷克朋友说,合法并不意味着百分之百百分之千的诚实,懂得税法,善于利用其中的机会,叫做避税,愣头愣脑乱撞,必定头破血流。他给我们讲了一个事儿,他做的产品,做成罐头进口到欧盟,既需要配额,关税也高,如果做成冷冻品,就大不一样。于是他委托中国的加工产,按照罐头的规格冷冻后向捷克出口,到捷克之后,再委托加工厂完成后面的工序,化冻、装罐,变成罐头销售。听起来够曲折的,不过,这就叫合法避税。

新移民社会二十年

二十年,孩子可以长大成人,东欧的华人社会也逐渐尘埃落定。

90年代来到中东欧国家的华商,到2009年,当时20岁的人,现在40岁了,当年30岁、40岁的人,现在即将进入中老年。

在这一代人的打拼当中,一时混乱的局面,慢慢见分晓。有魄力、有眼光、有运气、有毅力的人坚持下来,种种原因时运不济的人被淘汰。当年,恨不得人人是老板,人人是货主(自己从国内向当地进货的直接进口商),现在打工的、练摊的、开店的,做批发站的、做进口的,各就其位,商品也相对专项集中,出现了行业区分。

但是二十年的时间,让一代人去真正融入一个曾经陌生的当地社会,还太短暂,这些人所受的教育,是纯中国大陆式的,他们的喜怒哀乐和自己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紧密连在一起,和成年以后蓦然进入的另一个国家和民族,更多的是理性的决策,和天然的格格不入。所以,其中绝大多数人的实现感还是体现在中国的认可。其中还有些人,坚持把自己的子女送回中国接受教育,只把来经商发财的国家作为“工作常驻地”,而不视为自己的土壤。

不过,不管怎么说,二十年,在中东欧国家的华人,生活开始稳定,华人社会结构也开始稳定。这个情况在第二代、第三代,还会继续有所发展。

近些年,来到这些国家的年轻人,所遇到的环境,和当年的情景已经大相径庭。

历史的脚步真得很快。
来源:凤凰博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办公地址|手机版|首页广告|关注微信|加入我们|合作伙伴|联系方式|民藏人|波兰华人资讯网

GMT+8, 2024-11-26 22: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特别声明:本站提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仅代表网友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论坛立场,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文章作者和出处! 网站地图:SITEMAP.XML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