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51|回复: 0

华人被歧视的消费理念原因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09-1-4 19:3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波华资讯微信公众号
海外华人被歧视这是众所周知的. 随着中国国力不断强大, 这种情况有所改变, 但是, 华人还没有改变被歧视的处境. 华人群体是有被歧视的内在原因的. 这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但是,消费原因从来没有人重视. 消费方式可以影响世界对一个民族的看法, 这可能是人们难以想象的,甚至由于消费观念影响,导致人们对一个民族的歧视, 这就更让人难以理解了。海外华人一直不知道为什么遭人歧视,甚至中国经济发展一直没有找到真正的驱动力,其中,很多国外的学者提出的消费影响民族形象和民族经济的观点一直没有引起海内外华人的重视。 为什么消费影响民族形象和民族经济, 首先要解释什么是消费社会。从1964年开始,世界逐渐进入消费社会,代表标志就是法国文化学者让-鲍得里亚的《消费社会》一书的出版。实噬舷?焉缁岬目?家?缬谑榈某霭妗R蛭?д叨匀死嗪蜕缁嵯窒蟮姆治鲎芙嶙苁锹浜笥肷缁岷褪贝?姆⒄埂R虼耍?欣碛伤担?鞣缴缁峤?胂?焉缁岬氖逼谝?缬诜ü?д叩母爬ā?/STRONG> 法国最早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cultural industry),由于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理念是工业决定论,因此,把文化产业翻译成为文化工业,实际上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让-鲍得里亚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看到了社会发展已经由工业社会进入了消费社会,即人类由生产社会进入了消费社会,物质条件极大丰富的情况下,消费需求已经成为支配生产的原动力了,人的文化需求必然成为支配生产的动力。因此,满足人的消费需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所以,这种哲学理念奠定了人的文化需求对社会生产的决定地位。 西方社会进入消费型社会后,中国人的思维观念和社会发展水平还是处在生产型社会,生产型社会的发展目的是为了不断实现财富积累,是为追求物质极大丰富,而消费社会的的目的是为了花钱(消费)和增加社会购买力,买空生产的产品,进而通过消费促进生产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因此,在当代西方,不断地消费变成了人们的第一意识和爱国的体现,消费就是支持国家和实现公益性意愿,所以人们把消费看成是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不断地消费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才能推动社会进步。这是文明社会所有公民必须认同的权利义务。 但是,从中国去其他国家的中国人(海外华人)的消费观念确不一样,他们拼命地工作,为的是攒钱给后代,为后代积累财富, 为后代生存提供保障。为此,他们省吃减用,辛勤劳动,忍辱负重,甚至降低了人的类生存水准,目的就是攒钱和积累财富。 因此,在当今西方消费社会中, 首先,华人被认为是社会消费的黑洞,华人通过劳动分配获得的钱,全都存入银行,很少参与消费,钱进入华人手中就很少能再回流到社会消费中,因此,华人被认为是资金流动和社会消费的死胡同。 其次,华人也消费,但是,华人的主体消费是长期耐用品消费,是长周期的消费群体。 华人赚钱后,感到安全时也消费,但是,他们是长期性的耐用性的消费商品的群体。例如,房屋,房产,汽车,土地等等。攒了一辈子钱,买了一栋房子,就是说,七、八十年消费一次,买了个几百年后才能拆除的房子,消费周期在六七十年以上,甚至百年以上, 社会资金的周转周期太长了,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华人认为买了房子就有了安身之地, 就安全了。那么第一个房子是安身,以后还是买房子,华人认为房子增值快,积累财富快。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希望房地产增值,因为泡沫经济的体现之一就是房地产不断增值。华人不断购房就导致一个国家和地区房地产的不断增值,实际上是导致泡沫经济形成,一旦出现以外,房地产是可以迅速从高峰跌到低谷的,这中间是没有任何社会财富创造的。 再次,华人也参与社会短期和非耐用品的消费,但是,在这个领域的消费,华人是市场经济和消费经济的破坏者。社会飞速发展,必须实现经济生产和消费的不断循环,象社会生活必须品的消费,才是真正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消费。但是,在这个领域的消费,华人能不消费就不消费,或是投机消费,例如,很多华人宁可等到商品降价才买生活必需品,例如,早上出炉的烤鸡,一般10美金一个(澳大利亚为9.9澳元一个),但是,很少有人在烤鸡出炉后买,而是把它靠到降价再买,等到晚上9:30时再去买就1.99澳元一个了。买菜和水果也是如此,新鲜时,没有人去买,等到周末大降价时,人山人海的。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市,每个星期六的下午四点左右,在华人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Boxhill (被华人美名为“博士山”) 的购物中心,人满为患,很多人都等在那里,不买东西,等到四点半,所有的菜和水果都降到0.99/公斤后,开始蜂拥而上,像在中国国内哄抢便宜菜和水果一样。 一下子买足一周或者10天全家的生活日用品和食品。超市中正常价格的消费品则不去购买。导致降价----购买的恶性循环模式。 很多外国人是不参与这类“非正常”消费活动的,他们不支持这种做法,认为这是对正常的消费价格的破坏,和对消费者的伤害。正是因为像华人这类群体支持有些商家的这种投其所好的做法,才导致消费活动的畸形发展。因为,社会需要公证消费,不是投机消费。投机消费是对消费经济的破坏。 华人在消费方面表现出的“人穷志短”的现象,是其生活窘迫环境造成的。决大多数海外华人在国外是过着贫困而压力巨大的生活的,长期以来这在他们人格中已经形成了缺少安全感的病态成份,为了保障生存安全,他们普遍没有勇气完全按照西方人的社会要求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很多人有房有车,但是,背后是巨大的贷款需要他们偿还。绝大多人说他们不得不“人穷志短”。 说生存环境造成华人没有消费公益心的原因实际上是借口。海内外华人比较起来,中国国内的人比海外华人压力要小的多,但是,中国的经济发展还是出现了严重的畸形发展,内需严重失调,整个经济的发展是依靠投资和出口推动的,经济发展的动力不是建立在广大消费者的需求驱动上,这是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严重危机。很多国际著名的经济学家都多次警告中国政府要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建立消费经济,但是,国家和各个省份的经济发展还是建立在巨大的投资和出口驱动上,人民的消费购买力根本没有挖掘出来。主要原因是国内人的消费都集中在房子和汽车上。导致中国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这是泡沫经济的表现。因此,国内中国人和海外华人的消费理念基本上是差不多的。那么,是否可以总结中华民族的消费理念有问题而不符合当今世界消费社会发展的需要呢?肯定不能这么说。 主要原因还是中国政府和各个地方政府还没有消除广大人民的消费顾虑,海外华人有消费顾虑是必然的,因为他们是客居人, 不论他们如何长期居住,他们永远不会觉得自己能适应了西方人的生存方式的和消费方式。因此,他们攒钱和进行长期耐用消费品消费是生存所迫的。而中国国内人攒钱和投资长期耐用消费品,主要是因为就业、生活、医疗和养老等都没有可靠保证。中国普通公民的诸多保障低的可怜,每年增长幅度比于各级政府办公费用增长速度也低的可怜。因此,老百姓攒钱和购买房子是正常的。如果政府缩减一些费用,例如,把办公费用缩减,投入到老百姓的各种公益保障事业中,就会激发巨大的消费潜力,推动中国经济真正健康发展。现在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都养很多车和司机,这些车绝大部分都开回家里,一个车再加一个司机,一年需要十万元,如果这十万元用于提高十个百姓的社会保障,那么他们会因此而推动社会消费。 总之,海内外华人在消费观念上都存在着问题。但是原因是不一样的。中国国内需要提高消费者的社会公益保障,消除消费顾虑。海外华人则需要提高消费公益意识,参与公平的公益性消费。消费社会时代,消费不完全是个人的事,还是社会义务的体现。 作者:牟岱 (Mou Dai)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办公地址|手机版|首页广告|关注微信|加入我们|合作伙伴|联系方式|民藏人|波兰华人资讯网

GMT+8, 2024-11-25 23: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特别声明:本站提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仅代表网友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论坛立场,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文章作者和出处! 网站地图:SITEMAP.XML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